![]() |
发新帖|刷 新| 首页|上页|下页|末页 109/142 | 登陆论坛 | 新人注册 | 刷 新 |
●(000004)ST国农、(000020)ST华发A、(200020)ST华发B、(000026)S飞亚达A、(200026)飞亚达B、(000048)*ST康达、(000056)深国商、(200056)深国商B、(000058)*ST赛格、(200058)*ST赛格B、(000509)S*ST华塑、(000569)*ST长钢、(000716)*ST南控、(000719)S*ST鑫安、(000725)*ST东方A、(200725)*ST东方B、(000735)*ST罗牛、(000981)SST兰光-刊登股价异常波动公告,停牌一小时。
沁园春 血
股国风光,千里急疯,万里血漂。
望股指内外,绿色莽莽;大盘直下,顿时狂逃。
上施阴刀,下使冷套,庄家小散全中招 。
须数日,看沪深两市,分外萧条。
诚信如此多狡, 引无数良民百姓竞挖腰。 …
[详细内容]
收到 版主 赠送的彩蛋 188 个。
庆祝触底反蛋!好让大伙松口气 …
[详细内容]
000040在10.2进,目前是7.3.大秦铁路抗跌性良好.目前与530当日价格相近略升
股市——我招谁惹谁了,夜深了,还是洗洗睡吧
这两天中国股市可谓是多灾多难,先是突遭慈祥老爷爷的扫堂腿,被踹躺下后就是一个就地十八滚,从4335高地连滚4天,滚到3404还没有停止的迹象,突然又被别人反向踹了一脚,跌跌撞撞走回到了3767,一天之内完成了从3米板跳到水池子里再跃回10米跳台的动作,别说别人看的眼花缭乱,就是股市自己估计现在也是摸不着头脑——我招谁惹谁了?
是啊,我招谁惹谁了?别说这件事俺没搞清楚,就连当初老爷爷为啥就从笑眯眯的样子突然变脸,今天又是谁拉了俺一把都不知道,有人说老爷爷看咱跑着眼晕,怕摔着摔坏了,于是给了咱一脚,本来应该摔个大头朝下改成摔个屁股朝后平沙落雁式;也有人说那是老爷爷看见有坏人想拐卖俺,于是仗义出手,那一扫堂腿只是误伤了俺,更有人说今天把俺搀起来的就是赶跑了坏人的老爷爷,又有人说那实际上是叫做Q匪的坏人打败了老爷爷,准备裹胁俺走人才把俺拽起来,还有人说老爷爷把咱摔了,准备晚上给咱块糖吃,可谁成想到现在连个糖的影子都没见到。
谁说都没用了,俺现在伤痕累累头晕眼花才是事实,下一步该怎么走?俺咋知道?那边人还在呱噪个不停:技术指标上说现在你已经站起来了,可以大踏步继续向前走,话音未落旁边那位说,不对,你看那老爷爷的神态阴森的可怕,还得踢你,又有人喊道:你脚底下都没支撑了,应该继续躺下朝下滚才对…………………… …
[详细内容]
1985年,台湾股市从谷点(636.02点)开始苏醒,到1986年上半年,突破1000点,然后在1000左右的W整形区盘整了5个月后,在1987年3月想上突破,到了10月1号,股指创下了4676.14点的高峰.
但是,从股指有效突破1000点,并从六月底到9月底这段时间,股价大幅上扬,引起了不去研究股市为何会上涨的原因的一些卫道士,包括一些所谓的经济专家的大肆抨击,大声疾呼主管单位应该抑制股价,以免股市崩盘后引起社会动荡!
其中,以台湾输出入银行的副总经理政券管理委员会顾问于雪明的谈话最为荒谬,他在1987年4月23日,对记者公然宣称:台湾股市某种程度的下跌是不可避免的,可能百分只十,可能百分之20.此前,他在媒体上发表:台湾股市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点,再涨就不合理了等言论.于在发表此番言论时,台湾股指数在1650点左右,这位号称的金融专家,又兼台湾股市的高管身份的知名人士,竟对股市无知到这种地步!查阅欧美国家的股市历史,再也找不到台湾那样,经常被当局横加干涉,打压行情的悲惨例子!可是,台湾股市象先天极好的青少年,虽然被抚养人虐待,却无法阻止他的成长!每经过一次打击,往往就是一波勇往直前的大行情!
这种情况,在1987年到1990年最为严重,通常当局的干涉手段有:
1,证券管理委员会发出警告,或采取一些降温措施;
2,CZB经常发表打压行情的谈话和措施;
3,行政院发表政策性措施;
4,暗中召集证券和有关人士告之冷却股市的决心! …
[详细内容]
截至90年代初期为止,世界上最投机的股票市场就在台湾。世界故市秩序最恶劣者也非台湾莫数。台湾股市做手公然大肆违法炒作敛财,报上天天报导做手炒股情况,如××人炒做××股,在哪家经济商进出,炒手也公然对传播媒体发表炒作题材,传播媒体也有耳闻笔录,帮助做手炒股害人。换言之,大家都知道有做手不法情况的存在,但是唯独证券主管单位不知道。有位台湾证券界专家对此情况有一妙比喻,谓“台湾股市主管机关听任股市不法情况泛滥,不闻不问。犹如某某街上某家饭店大树艳帜,大搞***买卖,不但街坊邻居知道,外地人也会慕名而来,但是唯独警察局管区警员居然说不知道。这可能吗?”
虽然台湾股市非常无秩序,但是只要懂得股市基本操作知识,反应敏捷,则在乱局中抓住发财机会,犹如“乱世出英雄”,在越乱的股市中,风险与机会是并行的。
综观台湾股市发展的30年,的确造就不少由白手起家的大富翁或大企业主。小说或电影中的大藏宝之地,必然有各种机关陷阱,只要能躲过这些危险,就可以到达藏宝室。如何去“躲”,如何去“拿”,都是人生至高的学问之一。
台湾股市是世界股市中杀戮气氛最浓,危机陷阱最多,当局干涉涨跌最力的股市。危险性极高,导致绝大多数投资人均“壮志未酬身先死”。这些在股市中失败的人群,是以一般散户为基干,但是不少大户与做手亦在其内。 …
[详细内容]
和鱼探讨下关于基金长期持有的问题。今天看到N多贴子,说基金要长期持有还有什么赎回的人是给持有的人赚钱的言论。我就不明白,这种大坑下而且后市也不可指望的情况下还持有不割肉有什么价值?我现在割了,等它降到很低的时候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的基金,难道不是这个道理?我理解的长期持有是说的不要象股票那样频繁的交易而已
长期持有对基金公司有利,尤其是在稳定股市中。净值小波动,可以过滤,不用赎回。
如果有明显政策风暴,应该立即跑路,保住胜利成果。当然大家都挤赎,基金可能清盘。
我本来不想全部赎回的,但是长城久富不能转换成货币基金。海富通二号净值上升太慢,所以也一并赎回。另外,这两个基金是银行柜台购买的,不方便。
…
[详细内容]
而且华夏旗下基金很多,哪种都有
由于投资错误,全部赎回后收益才4%,时间却花了3个月!
还真给你说对了,也就赚了一部空调机的钱。
一、战争的起因转自 1992年2月17日,欧洲共同体十二个国家的外交部长和财政部长在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个条约至今仍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公民福利等多方面内容,但关于欧洲货币联盟的规定是其中的核心,也是争议最大的部分。条约规定,欧共体(不久改称欧洲联盟)各国应当分三个阶段完成统一货币的工作,其中第一个阶段是强化当时已经存在的“欧洲汇率机制”,实现资本的自由流通;第二个阶段是建立“欧洲货币机构”,负责协调欧共体各国的货币政策;第三个阶段是建立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并把“欧洲货币机构”升格为“欧洲中央银行”,为欧盟各国制订统一的货币政策。
如果以上计划能够顺利完成,欧元将成为能够与美元相提并论的超级货币,欧盟十二国的资本市场将实现无缝接轨,资本流通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这非常有利于欧洲金融业的发展,欧洲的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有望从美国人和日本人手中夺回过去几十年丧失的大片领地。但是,《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无法改变欧盟各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所以只能是一个先天不足、命运多舛的条约。处于经济繁荣顶峰的德国主宰着整个欧洲的经济发展,保守党执政的英国则陷于衰退的泥潭;南欧的意大利的经济形势甚至还不如英国。英国人显然知道,欧洲货币的统一只会加剧德国的经济霸权,甚至使“欧洲货币机构”变成德国中央银行的代名词,所以他们战战兢兢,疑虑不已。在签署条约的时候,英国要求欧盟各国承认它“有不参加统一的欧洲货币”,也就是说,当欧元在20世纪末建立的时候,英镑会继续存在下去,英国的中央银行也将继续制订货币政策。
英国政府走的是一条前途未卜的折衷路线──如果不加入欧洲汇率机制(英国已经在1990年加入了这个机制),不参与统一的欧洲货币体系,英国就将被扔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大门之外,最终沦为边缘角色;如果在欧洲货币体系中涉足太深,甚至放弃英镑的独立地位,又无异于让英国成为德国的经济奴隶,并且使伦敦逐渐丧失欧洲金融中心的地位。所以,英国只能小心翼翼地“部分加入”,一旦发现前方的水太深,还可以及时抽身上岸,重新回到“光荣孤立”的碉堡中去。
从今天看来,英国政府的决策是基本正确的,但是时机选择的相当错误。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前,英镑已经处于严重被高估的境地,这一方面是由于英国经济非常不景气,另一方面是由于英国已经加入了欧洲汇率机制,它的货币必须与马克等欧洲其他国家货币挂钩,在一定范围之内浮动。如果英镑出现异常的贬值或升值,欧洲各国中央银行负有干预外汇市场,稳定英镑汇率的义务。《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进一步强化了欧洲汇率机制,使英镑自由浮动的回旋余地更加狭小;所以,英国政府已经不可能通过英镑的主动贬值来刺激经济的发展,解救萧条中的英国工业。
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署之后,英镑与马克的汇率是1比2.95,这个数字无疑太高了。在两德统一之后,由于东德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影响,德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趋势,德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调高利率,以抑制通货膨胀,这又给英镑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面对德国中央银行的加息,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跟随德国的步伐,增加英镑利率,以维持英镑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要么筹集足够的资金,在外汇市场上大量购买英镑,维持英镑汇率的稳定。两条路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如果加息,无疑将给英国低迷的经济加上最后一块无法承受的巨石;如果筹集资金稳定市场,英国政府和中央银行一时又拿不出这么多资金,只能向其他国家政府或国际组织借贷。一旦稳定市场的努力失败,英国政府必将巨额亏损,负上沉重的外债包袱。
…
[详细内容]
1998香港金融保卫战
一九九八年九月三日
八月,令世界震惊的八月,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香港政府无法容忍国际炒家三番五次地狙击港元,动用外汇基金合法地干预香港股市,与国际炒家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殊死拼杀。这是一场战争,正如一些人说的,虽然看不见硝烟迷漫刀光剑影,听不见炮声隆隆喊声凄厉。可是这场战争中,尽管没有血肉横飞,其惨烈程度丝毫也不亚于一场真枪实弹令所有关心的人惊心动魄。港府与炒家的搏杀,标志着人类的战争已经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形式:金融战。
一、索罗斯得陇望蜀,垂涎香港联系汇率 …
[详细内容]